国防军事
当前位置:国防军事频道 > 退役军人 > 动态信息 > 正文

黄山风景区4名退伍老兵:“我们都是收信人”

2022-11-01 11:31:44 来源:中国国防报
分享: 微信 微博

“我们都是收信人”

——黄山风景区4名退伍老兵的故事

黄山风景区4名退伍老兵:“我们都是收信人”

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近影

8月13日,习主席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习主席在回信中说,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

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退役军人胡晓春感慨万千:“每读一遍这封回信,心里都热乎乎的,久久不能平静。”对他而言,迎客松下是他的另一个“哨位”,守护好美丽黄山,是他人生“第二战场”的职责和使命。

在黄山风景区,与胡晓春一样的退役军人,共有400余名。他们经历不同,岗位各异,但同样传递着真善美、散发着光与热。“我们都是收信人。”他们表示,将继续擦亮敬业奉献的亮丽底色。本期视点,我们邀请4位黄山老兵,讲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守护美丽黄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故事。

黄山风景区4名退伍老兵:“我们都是收信人”

图①:丁丁监测黄山松生长数据。图②:查袁钢清理景区积雪。图③:胡汉森整理森林防火器材。图④:胡春雷执勤中。

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队员丁丁

“守松人”时刻准备着

测量枝干倾斜度,查看树皮健康程度,检查支撑杆状况……每天清晨6点半,是我和师傅胡晓春雷打不动的“早操”时间。从加入黄山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那天起,这样的“早操”,我已坚持了2200多天。

1987年,我出生在黄山脚下的三口镇。站在小镇街道上,抬头能望见黄山主峰之一光明顶。这让我对黄山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做梦都想不到,2016年9月1日,自己会加入迎客松应急保护队,成为一名“守松人”。

与迎客松的“缘分”,得益于我在原第二炮兵工程部队8年的服役经历。

2006年高中毕业后,我在家人的鼓励下参军入伍。我所在的部队承担洞窟挖掘任务。“白天见不着太阳,晚上见不着月亮”的工作环境,让我和战友们比常人更耐得住寂寞,也锤炼了我严谨、细心的品质。当兵第2年,我进入“主力排”,第3年当上掘进班长,第4年所带班成为连队掘进主力。

由于常年与绝壁、碎石打交道,我们小伤小碰不断,甚至多次与“死神”擦肩。一次侧洞开掘作业中,我们班负责开第一炮。凿眼、装药、爆破……战友们密切配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排烟后,我和一名战友进洞排险。突然,我注意到顶部碎石有松动迹象,立马拉起他往外跑。就在我们到达安全区域后几秒钟,几块直径约2米的石头轰然坠落。事后,战友们为我的果断处置点赞,我说,身为班长,必须对战友的生命负责。

2014年脱下军装时,我的行囊里多了集体三等功、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章。2016年,我凭着这些荣誉顺利通过招聘,成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玉屏管理区防火队员。上岗后的第一天,领导带我来到“守松人”胡晓春的值班室。

“晓春,这次给你物色到得力干将啦!”领导拉着我,笑呵呵地向胡晓春介绍。得知自己将配合胡晓春共同守护千年迎客松时,我兴奋得几天睡不好觉。从这天起,我正式成为“守松人”。

“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古松,更是一种传承、一种使命!”我至今记得师傅那天的嘱咐。在他的带领下,我悉心学习每一项防护知识。

2018年春节前后,黄山风景区遭遇冻雨天气,下的是雨,淋到身上就结成了冰。迎客松枝干上的冰越结越厚,松针上很快结出冰球,随时可能压断枝条。在胡晓春的带领下,我和其他10名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队员,在不到6平方米的值班室里全时待命。每小时监测记录数据,对下垂幅度较大的枝条进行临时支撑保护……6天里,我们顶风冒雪,全力保护迎客松。

因为当工程兵时有过严苛恶劣环境施工经验,每一次检查、加固、防护,我都冲到前面。眉毛、睫毛上结了霜,我反而觉得自己也变成一位“老人”,更加理解迎客松的坚韧、顽强,仿佛与它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这些年,为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我想方设法提高自身本领。2018年,景区配备无人机,用于松林检测和病虫防治工作。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上课认真学,下课“开小灶”,很快掌握了无人机操作要领。原先对天都峰和莲花峰的松林进行人工巡查,4个人巡查一趟需要2小时。如今我独自一人用无人机巡查,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任务。

6年来,我对迎客松和每一棵黄山松的感情越来越深。它们扎根岩石的钻劲,栉风沐雨的韧劲,像极了一位位战士。作为“守松人”,我或许可以化身成为一棵棵黄山松的“班长”,时刻准备着,既与它们并肩作战,又在紧急情况下竭尽所能守护它们的生命。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梅良仿整理)

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查袁钢

“飞毛腿”随时向前冲

因为跑得快、耐力好,1998年我来到黄山风景区综合执法局工作后不久,就被队友们赠予“飞毛腿”的雅号。

那天,我所在的综合治理小组组织新入职稽查人员开展体能拉练。凭借在武警某部当兵3年练就的好体能,我轻松跑完从黄山北海宾馆到光明顶的2000多米山路,第一个到达终点。

我的军旅经历虽不长,但在绿色军营里度过的每一天、流下的每滴汗都使我难忘。那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训练,强健了我的体魄,锻炼了我的耐力,也使我养成凡事争先、不甘人后的性格。

日常工作中,我主要负责黄山风景区旅游综合执法和社会秩序管理,遇有紧急救援、灾害抢险等情况,我和队友们需要在第一时间出动。我很喜爱队友们称呼我为“飞毛腿”,一句“飞毛腿来了”,在无形中将军旅经历赋予我的强健体魄与日常岗位工作需要紧密相连。我时常提醒自己,要用好这双“飞毛腿”,展现老兵应有的作为和担当。

2017年10月的一次紧急救援经历令我难忘。那天傍晚6点左右,一名游客在地势险峻的黄山入胜亭突发心脏病,急需救援。接报后,我抓起身边的手电筒就向入胜亭奔去。天色已晚,我踉踉跄跄行进在那4公里陡峭的上坡路上,山风吹进被汗水浸湿的衣领,让人不由自主打起寒颤。

“游客出现休克,救援什么时候来?”对讲机中传来急促的呼叫,我的脚步仿佛比呼叫声更加急促。我第一个赶到现场,随即投入观察游客状况、引导现场秩序之中。随后,我与队员们密切配合,用衣物将昏迷游客固定在人工轿子上,以最快速度抬下山,为生命赢得了时间。

当我们站在山脚下,目送救护车远去时,有队友拍了拍我的肩膀:“你这个‘飞毛腿’,真是宝刀未老!”

与紧急救援“快”的要求相比,“险”的环境对我们提出更大挑战。几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一名游客不慎进入黄山未开发开放区域迷路,滞留在一处悬崖边上。夜色将至、山路难行,按照正常的救援线路,队员们很难迅速抵达。

“抓好绳子,我去摸摸情况!”我果断采取攀崖救援策略,随后绑好安全绳,小心翼翼爬向十几米高的悬崖。上崖后,我第一时间稳定游客情绪,随后与从山下赶到的辖区消防救援队一道,将游客安全解救。

事后,有同事问我,安全保障措施有限,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当时不害怕吗?说实在的,我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些后怕,但当时顾不上那么多,只想先把人救出来。

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24年间,我参加各类救援任务500余次。每当救援指令下达,我总会条件反射般地兴奋起来,以最快速度协调救援力量、赶往现场处置,从未因救援不力产生不良后果。

如今,我每天仍保持着20000以上的步数。有一种坚守叫“在路上”,只要游客有需要,“飞毛腿”随时向前冲锋。

(吕欢欢、周晓龙整理)

森林防火员胡汉森

“人在岗位上,心里才踏实”

我的家乡位于黄山脚下的富溪乡。风景旖旎的大黄山,是生我育我的故乡,也是我矢志奉献一生的地方。

1990年,我结束近5年的卫生员生涯退伍回到家乡。当时正值黄山风景区森林防火员招聘,我毫不犹豫报了名。认真学习防火器材使用要领,刻苦钻研森林防火业务技能,积极参加体能锻炼……作为黄山的“儿子”,从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扎根山林,守好黄山的满目苍翠。

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巡查,特别考验森林防火员的眼力。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平日里,我和队友们不仅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展巡查,更要常常爬山钻林,到人迹罕至的深山中搜寻。“站一点看一片,走一片看全面”,隐蔽在落叶间的杂物、通信线路故障,我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与巡山工作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危险:磕磕碰碰、擦伤摔倒,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险峻的山路、突如其来的蛇虫,总是让大家胆战心惊。同事们遇到擦伤磕碰时,我总是自告奋勇帮他们处理伤口。每当大家为我快速的反应能力、娴熟的救护手法点赞时,我发自内心感到高兴。在另一个“战场”,我依然是战友们信赖的“卫生员”。

轻伤不下火线,在我们看来,平日里的擦伤磕碰其实都不算啥。然而,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会经常让我们猝不及防。在前不久的一次攀岩巡查中,我不小心脚下打滑,右手被树枝划破,顿时鲜血直流。到医院缝了7针后,我的伤情基本稳定。大家劝我好好休息,可眼下正值森林火灾高发期,我还是选择回到岗位上。黄山就是我的家,人在岗位上,心里才踏实。

常年在潮湿的环境中巡查,风湿性关节炎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职业病”。然而,每当遇到不期而至的火情,大家就忘却了伤痛。2012年7月,我正带着队员开展业务集中培训,景区外围突发雷击火情。接到扑救命令后,我拖着风湿伤痛的双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扑救。也许,这种义无反顾是一名老兵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偏远站点,巡查足迹踏遍黄山和黄山外围的每条山路、每道山峰。令我感到高兴的是,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乱扔杂物、烟头的现象越来越少,游客的安全防火意识越来越强。每当我站在景区游道上,听到游客称赞黄山的美景时,真是从心底感到自豪。

32载时光倏忽而过。如今,我的两鬓也开始爬上白发。为了黄山广袤山林千重绿,我这个黄山的“儿子”,苦点累点都不算啥。

(刘静文、黄亚明整理)

游客集散中心安保部部长胡春雷

“每一次坚守,都有它的意义”

我所任职的游客集散中心距离黄山风景区约20公里,是守护黄山安全的一道“门户”。瞪大眼睛检查随身包裹,铁面无私管控私车接拉游客,不厌其烦为粗心的游客守好车辆……在这里,我和同事们昼夜坚守,将一切可能威胁景区安全的因素拒之门外。

因为身体底子好、精力旺,在这里工作的18年间,我值夜班的时候居多。夜幕如盖,群星沉寂,当游客散去、周边恢复宁静时,我有时会不由自主胡思乱想,想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有时也会想到18岁时的自己。

那一年,我如愿穿上军装,来到原第二炮兵某部服役。同样是在这样宁静的夜晚,我常常抱着钢枪在戈壁滩的寒风中执勤。有一次,我和战友们一路荷枪实弹,护卫满载物资的列车从陕西驶向戈壁。为保障物资安全,我整整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当初的心情,与今天对黄山的守护之心有几分相似。

退役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家乡报纸上看到黄山风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成立,急招保安员。凭借军旅经历赋予我的强壮体格和优秀的沟通能力,我得到领导赏识,很快被任命为保安队副队长,换了一种方式站岗、执勤。

黄山年客流量有300多万人次,远道而来的游客常因不了解景区管理规定携带违禁物品。每当有人问起“帐篷为什么不能搭”“无人机为什么不能飞”“画板为什么不能带”,我总是耐心细细解释。同样的话语,每天要重复许多遍。

平凡,是保安工作的底色;重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枯燥乏味,我却认为,每一次坚守,都有它的意义。

这个月,我们的值班室里又多了一面新的锦旗,上面写有“热心服务、温暖人间”8个大字。那天,有4位游客因丢失背包向我求助,多方寻找无果后,他们无奈地放弃了寻找。看着他们失落的样子,我心中不忍,决定再细细查一遍监控,终于在一段不起眼的录像中找到线索。当我把游客追回来时,他们激动地对我说,不仅领略到黄山美景,也感受到这里的人情,“这是场完美的旅行”。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在游客集散中心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只登过1次黄山。节假日通常是保安员最忙的时候,作为骨干,我很难腾出完整的休假时间。登上黄山那天,我站在光明顶俯瞰,忽然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的确,我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却怎么也望不到我们的游客集散中心。山大高、太大,集散中心太远、太小。

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自己与黄山靠得很近。我们守住了上山的第一道关卡,为游客揭开大美黄山的序幕。我们目送游客心满意足地离开,见证了一场场完美的黄山之行。

(徐慧冬、侯晏整理)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制图:扈硕)

热点推荐

红色文化浸润乌蒙大地——贵州省毕节市军地合力抓实国防教育纪事

红色文化浸润乌蒙大地——贵州省毕节市军地合力抓实国防教育纪事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1935年,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南渡乌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2022.11.15 中国国防报
这群火箭军官兵坚守地下"龙宫",在默默无闻中孕育惊天雷霆

这群火箭军官兵坚守地下"龙宫",在默默无闻中孕育惊天雷霆

他们坚守在地下“龙宫”,常年担负导弹测试操作、维护保养任务,将青春热血融入练兵备战,精心呵护着大国长剑,在默默无闻中孕育着惊天雷霆。

2022.11.15 解放军报
梦天舱内,神十四航天员解锁“太空划船机”

梦天舱内,神十四航天员解锁“太空划船机”

梦天实验舱对接空间站组合体,完成“T”字基本构型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梦天舱内完成了货包整理、设备安装等工作,并且解锁了“太空划船机”——微重力抗阻锻炼装置。

2022.11.15 载人航天小喇叭微博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军队党务公开规定(试行)》

解放军报北京11月14日电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军队党务公开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2022.11.15 解放军报
圈粉无数的超帅女飞,有了全新身份

圈粉无数的超帅女飞,有了全新身份

她是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之一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她是飞行梯队长机飞行员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她又驾机带队飞过天安门……这位圈粉无数的超帅女飞如今有了全新身份成功圆梦她

2022.11.15 央视军事微信公号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3星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3星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5日9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11.15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天舟四号受控再入大气层任务顺利完成

天舟四号受控再入大气层任务顺利完成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李国利、邓孟)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5日7时21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2022.11.15 新华网
中国航展见证高新科技与共享市场

中国航展见证高新科技与共享市场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一批中外航空航天高精尖科技产品齐聚广东珠海,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座中国南方的港口城市。

2022.11.14 新华社
一家四代从军是什么体验?

一家四代从军是什么体验?

参军入伍,不负韶华一家连续几代接力从军,薪火相传是什么样的体验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四代接力从军,85年家国情怀今年9月

2022.11.14 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号
180秒回顾2022中国航展精彩瞬间

180秒回顾2022中国航展精彩瞬间

11月8日至13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在广东珠海举行。新华网带大家180秒回顾航展的高燃瞬间。

2022.11.14 新华社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于明日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于明日受控再入大气层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按计划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5日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2022.11.14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天舟五号发射任务全回顾

天舟五号发射任务全回顾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顺利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与不懈工作。

2022.11.14 新华网
披星迎霞!看地靶实弹训练超燃现场

披星迎霞!看地靶实弹训练超燃现场

日前,滇东大地某机场,战鹰列阵,蓄势待发。“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数架战机刺破夜幕直扑某指定空域。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的拂晓飞行训练及实战化地靶实弹训练拉开序幕。

2022.11.14 南部战区微信公号
“那一年,我们能展示的飞机只有三四架……”

“那一年,我们能展示的飞机只有三四架……”

第14届中国航展圆满收官航空摄像师周闽26年来拍下100多万张中国战机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和技术创新的飞跃发展周闽是一名专业航空摄像师也是一名空军后代受他父亲影响从小

2022.11.14 央视军事微信公号

活动聚焦

第五届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 2022年征兵宣传专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