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也要“体检”?是的,作为对目标实施毁伤的终端载荷,弹药的“身体机能”是“弹药医生”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陆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某大队,有这样一群“弹药医生”,他们要对各类弹药进行“体检”,通过一系列程序的鉴定把关,为弹药颁发“准生证”。那么,弹药“体检”到底要过哪几关?
第一关测量
一发炮弹是否合格,“身高”“体重”“腰围”等方面都有“硬杠杠”,静态测量就是检测炮弹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如同给人看病的医生,“弹药医生”在测量中要小心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特别是在用高度尺、千分尺进行划线作业时,要防止出现火花。
测量完“身高”“体重”“腰围”,弹药会被送上CT检测台。在X射线的断层扫描下,弹药的“细胞”“组织”“器官”是否发生“病变”一目了然。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关。
第二关装配
弹药有自己的“口味”和“肚量”。“口味”,即装哪种弹药;“肚量”,即药量装多少。“弹药医生”根据不同武器的初速、膛压要求,在“装配手术室”选择准确种类的弹药和适合的装药量。
装配完成后,弹药还要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在-50℃和70℃的保温箱里,弹药如婴儿般静静地躺着,“弹药医生”通过监护仪器观察其体征变化,保证弹药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才能顺利“过关”。
第三关评估
在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后,下一关便是测试弹药的“脾气”。
在基地开展某型榴弹静爆试验中,随着“轰”的一声震天怒吼,看似“文静”的弹药将钢靶板瞬间炸得“千疮百孔”。随后,“弹药医生”开始采集破片数量,通过对弹体破碎性、破片初速分布、破片空间分布等方面检测,进行静态爆炸威力毁伤效果的评估。而在动态威力毁伤效果的评估中,某型火炮机动数十公里,经过泥水、陡坡等多种区域到达指定地点,快速对目标实施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