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晋西北高原,寒风呼啸、呵气成霜,一座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在此巍然耸立。就在前不久,这座发射场刚刚实现了中国航天2022年首发“开门红”,让这片热土迎来新春。
周末第一天,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城内雪压青松、鸟鸣枝头,一大早,大家依旧匆匆忙忙赶往各自工作岗位,无暇顾及2022年的初雪美景。近年来,由于中心航天任务呈现高密度、常态化特点,走在航天城内,你会感受到,似乎每一个角落都澎湃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大家加班加点艰辛劳作的场景随处可见。
这一天,是2022年1月22日,看似极其平凡的一天,对于中心科技工作者来说,却意义非凡。55年前的同一天,1967年1月22日,首批中心科技工作者入驻岢岚,开启了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抬头山,低头沟,风吹遍地是黄土”。刚入驻时,面对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贫瘠土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创业者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开始了发射场艰苦卓绝的创建:水源奇缺,就“人畜共饮一坑水”;食物短缺,就“钢丝面”伴着“雪花饭”;住房紧缺,就自建“干打垒”“荆笆棚”……大家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扎寨安营、扎根创业,取得了“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发告捷”的辉煌战绩。
55载,弹指一挥间。走进中心史展馆,首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升空的壮美画面仍在眼前浮现,首次将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的兴奋呼喊声仍在耳畔回荡,中巴“资源一号”发射、“一箭20星”发射、同一型号在6小时内连续两次发射、首次海上发射、中心百次航天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用连战连捷“满堂红”向中国航天、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岢岚精神处处闪耀,航天征程熠熠生辉。从建场初期,“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着眼试验、甘愿吃亏的献身精神”,到初具规模时,升华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使命、创新超越”,再到新时代,提炼为“对党忠诚、为国争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志存高远、创新超越”,55年来,“岢岚精神”经过实践的考验、岁月的洗礼,已成为中心科技工作者的筋和骨,更凝结成了一种作风、一种修养、一种风格。
红色血脉流淌至今,愈发彰显时代价值。近年来,面对航天任务高密度压力大、新型号风险大、多类型难度大鲜明特点,中心党委带领各级在战与拼、苦与累、得与失中直面考验、攻坚克难,昼夜兼程、默默奉献,把一颗颗“争光星”送上了太空,把对党绝对忠诚镌刻在设备厂房、阵地一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务。新时代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被一代代航天人描绘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美丽画卷:智能化营区、宽敞明亮的家属房、设施齐全的体训馆、整洁规范的菜市场、鸟语花香的公园……生活、工作条件和驻地、场区面貌焕然一新,科技工作者们更是凝心聚力、勇毅前行,誓要“一仗接着一仗打、仗仗都要打胜仗”!
如今,中心建设呈现出步履坚实、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立起了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新标高。以习总书记关于航天领域的重要指示塑型定向,持续抓好忠诚培育体系落地落实,通过党委机关“四学”带动、基层单位“一讲三读”推动、领导骨干送学到一线促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用好中心讲师团、理论轻骑队、讲习所“三支力量”,打造功勋塔架、五部、13号红色教育基地,用党史教育拎纲带目、导向牵引各项教育,切实把维护核心、听从指挥内化为笃行自觉。
实现了航天发射核心能力的新跃升。逐步构建起“三化”融合深度发展路线图,信息化成果相继投入使用。坚持试训一体融合发展,持续开展“学细则、正秩序、强能力”针对性训练、“科技+”群众性比武活动,全面推进岗位训练转型升级。加速与地方通用技术集智攻关合作,联合型号工业部门深化任务流程改进研究,实现一系列智慧应用和提升了全系统态势感知能力。
开创了人才建设智力支撑的新局面。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完善首席专家、挂钩帮建、创新团队等培养激励措施,推开“三图一统”精准育才模式,规范拓展岗位锻炼、师徒帮带、选训送学等传统育才途径,学术年会上“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成果丰硕,中心创新型人才方阵加速崛起。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总是在继往开来中推进。站在中心组建55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心科技工作者们知责思责、知重负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将全力以赴推动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郝明鑫、陆兴、李辰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