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事
当前位置:国防军事频道 > 国防科工 > 动态信息 > 正文

天路九重,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的每一步都无比坚定

2021-04-30 10:47:59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 微信 微博

原标题: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的探索脚步

中国文昌,滨海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巨大乳白色整流罩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下方,“中国载人航天”的蓝色标识异常醒目。

这是一枚专门为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大火箭——万众瞩目中,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举升空,顺利入轨。

这一刻,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大剧“第三季”的连台好戏正式登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时间”,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从此更近一步。

天路九重,探索太空,中国载人航天迈向空间站的探索步伐无比坚定。

或许,只有置身历史的长河,才能品味出这份令世界惊叹的传奇跨越。

既然晚了一步,我们的脚步只能更快、更强

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仅有苏联和美国独立建造过载人空间站。目前,仍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则是由多个国家联合参与建造的项目。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领域。在世界载人航天发展过程中,建造近地轨道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国家载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体现。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乘坐“东方一号”飞船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同年5月5日,美国航天员乘坐“自由7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15分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太空人。

毛泽东同志曾为之感慨:“我们怎么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规划: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一年,距离苏联的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已经过去了31年;这一年,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和平号”空间站已在太空遨游了6年;这一年,“奋进者号”航天飞机先后进行两次飞行,把14名宇航员送入太空,也将历史上的航天飞机任务次数刷新到了50次。

当年,相对世界航天强国丰富的载人航天经验,起步较晚的中国载人航天差距明显。

面对差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


分秒必争,中国载人航天创造中国速度

8个月,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大漠戈壁拔地而起;300天,一座现代化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300多项技术攻关,将载人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从0.91提升到0.97……

这是中国航天人分秒必争创造的中国速度。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胜利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让茫茫太空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鲜艳。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为中国空间站的“起点”。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33天太空飞行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22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上演了浪漫的“太空之吻”,27日完成首次“太空加油”,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

2019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飞行1036天后,返回地球。

……

从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至此次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前夕,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载人航天一路追赶,在太空中留下一串串光辉的中国足迹。

从“一颗土豆也送不上天”到建设“太空别墅”

历经几代航天人接力奔跑,今天,中国载人航天终于开始了“新一棒”的加力起跑。

空间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成和运营我国近地载人空间站,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

当“中国空间站时间”正式开启,一场场更加艰辛的跋涉也由此开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中国空间站工程将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营运等阶段实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共安排了6次飞行任务。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质量达22.5吨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还将相继发射空间站的“补给专列”天舟货运飞船和“客运专列”神舟载人飞船。

按照规划,中国空间站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将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2年多时间里,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工程的关键实施阶段,更加密集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等着中国航天人去挑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说:“空间站的建成,将让我国拥有让人进入太空长期生活的能力,也是我们由地球走向天空坚实的基础。”

那么,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到底“长什么样”?

航天员们曾“戏称”,如果将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返回舱比作太空里的一居室,将神舟六号返回舱和轨道舱比作两居室,将天宫一号和同等大小的天宫二号比作套房,那么未来的空间站就是中国人的“太空别墅”。

盘点此前的相关信息,这样一份蓝图隐约可见:

基本构型——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已经发射成功的天和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其中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3部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够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

运营能力——空间站将在轨运营10年以上,额定乘员3名,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根据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需要,空间站可以在现有构成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空间应用——空间站的舱内、舱外均可支持开展空间应用,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国际合作——中国秉承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已有来自瑞士、波兰、意大利、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入选项目。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空间站将以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目标,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着力开展科学前沿的创新性实验和应用研究,持续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进步。

可以畅想,在冷寂的太空,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温暖之家”。

即将迎来“三十而立”的中国载人航天,正更加满怀信心走向遥远的星辰大海,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航天人搭起这条通往太空的天梯

南海之滨,文昌发射场,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目送天和核心舱升空入轨。他忘不了10年前的那个秋天——

站在戈壁余晖中,望着金光闪闪的发射塔架,周建平的内心如此不平静。眼前的天宫一号,控制系统、能源系统、动力系统……从里到外、从大件到细节,使用了超过80%的新设备新技术,远高于新研航天飞行器不超过30%新技术的惯例。

2011年9月29日晚,以“跨越”姿态登场的天宫一号准确入轨,成为中国航天员第一个“太空之家”。

天宫一号帮助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控制技术;验证了在轨中长期飞行的生命保障技术,完成了多项航天医学实验……

10年前的那次“跨越”,仍历历在目;更多的“跨越”,等着他们继续挑战。

一代代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飞天征途上的“拦路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技术难关,取得了载人航天任务发发成功、次次圆满的骄人成就。

如果说,载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业,那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就是支撑中国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这条飞天之路上,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的身影;有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师王永志、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火箭系统总师刘竹生等第二代专家的身影;现在,第三代航天人正加速奔跑,完成属于自己的这一棒接力赛。

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自今年春节开始,执行空间站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长征七号和长征二号F三型运载火箭,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都紧锣密鼓地相继运抵至文昌航天发射场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除空间站庞大的建设准备工作之外,我国已顺利完成第三批航天员队伍的选拔。他们当中既有空军飞行员,也有来自科研院所的航天飞行工程师,还有来自科研单位的载荷专家。

中国的飞天之路,是一条不断让梦想成为现实的漫漫征途。新时代再启新征程,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在太空用科技实力展现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大国自信与担当!

(解放军报记者李一叶杨悦特约记者肖建军杨欣)

热点推荐

红色文化浸润乌蒙大地——贵州省毕节市军地合力抓实国防教育纪事

红色文化浸润乌蒙大地——贵州省毕节市军地合力抓实国防教育纪事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1935年,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南渡乌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2022.11.15 中国国防报
这群火箭军官兵坚守地下"龙宫",在默默无闻中孕育惊天雷霆

这群火箭军官兵坚守地下"龙宫",在默默无闻中孕育惊天雷霆

他们坚守在地下“龙宫”,常年担负导弹测试操作、维护保养任务,将青春热血融入练兵备战,精心呵护着大国长剑,在默默无闻中孕育着惊天雷霆。

2022.11.15 解放军报
梦天舱内,神十四航天员解锁“太空划船机”

梦天舱内,神十四航天员解锁“太空划船机”

梦天实验舱对接空间站组合体,完成“T”字基本构型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梦天舱内完成了货包整理、设备安装等工作,并且解锁了“太空划船机”——微重力抗阻锻炼装置。

2022.11.15 载人航天小喇叭微博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军队党务公开规定(试行)》

解放军报北京11月14日电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军队党务公开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2022.11.15 解放军报
圈粉无数的超帅女飞,有了全新身份

圈粉无数的超帅女飞,有了全新身份

她是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之一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她是飞行梯队长机飞行员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她又驾机带队飞过天安门……这位圈粉无数的超帅女飞如今有了全新身份成功圆梦她

2022.11.15 央视军事微信公号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3星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3星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5日9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11.15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天舟四号受控再入大气层任务顺利完成

天舟四号受控再入大气层任务顺利完成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李国利、邓孟)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5日7时21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2022.11.15 新华网
中国航展见证高新科技与共享市场

中国航展见证高新科技与共享市场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一批中外航空航天高精尖科技产品齐聚广东珠海,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座中国南方的港口城市。

2022.11.14 新华社
一家四代从军是什么体验?

一家四代从军是什么体验?

参军入伍,不负韶华一家连续几代接力从军,薪火相传是什么样的体验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四代接力从军,85年家国情怀今年9月

2022.11.14 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号
180秒回顾2022中国航展精彩瞬间

180秒回顾2022中国航展精彩瞬间

11月8日至13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在广东珠海举行。新华网带大家180秒回顾航展的高燃瞬间。

2022.11.14 新华社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于明日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于明日受控再入大气层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按计划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5日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2022.11.14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天舟五号发射任务全回顾

天舟五号发射任务全回顾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顺利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与不懈工作。

2022.11.14 新华网
披星迎霞!看地靶实弹训练超燃现场

披星迎霞!看地靶实弹训练超燃现场

日前,滇东大地某机场,战鹰列阵,蓄势待发。“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数架战机刺破夜幕直扑某指定空域。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的拂晓飞行训练及实战化地靶实弹训练拉开序幕。

2022.11.14 南部战区微信公号
“那一年,我们能展示的飞机只有三四架……”

“那一年,我们能展示的飞机只有三四架……”

第14届中国航展圆满收官航空摄像师周闽26年来拍下100多万张中国战机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和技术创新的飞跃发展周闽是一名专业航空摄像师也是一名空军后代受他父亲影响从小

2022.11.14 央视军事微信公号

活动聚焦

第五届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 2022年征兵宣传专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