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自古英雄气
■王婧凌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左庆莹
重庆市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于1947年8月落成,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图为重庆市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余壬午摄
山城重庆,地势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关注的军事重地。远有公元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蒙古大汗蒙哥战死,改变蒙古大军征伐欧洲的脚步,这里被誉为“上帝折鞭处”;近为民国“陪都”,作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被世人所知。更有一些历史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抗战期间遭到日军无差别大轰炸的悲愤、山城解放时人民在解放碑前的沸腾、成为新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时的自豪……
今日之重庆,众多经典画面常被网友津津乐道,诸如磁器口的摩肩接踵、朝天门的市井百态。更有楼间轻轨、魔幻天桥、过江索道、洞子火锅……这些山河远阔、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
漫步山城重庆,思绪穿越古今。无数的瞬间与场景,无数的掌声与感动,交相辉映成一个个精彩难忘的重庆印象,凝结成深沉厚重的红色记忆,烙印在这座城市的国防特质里。
红岩精神成为山城国防名片
重庆是一座具有深厚红色基因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诞生了著名的小说《红岩》和不朽的红岩精神。
71年前的红岩,还只是一处小地名,位于距重庆市区十余里的西北郊嘉陵江边。而今,红岩精神已成为重庆的红色标识。登上歌乐山,满目翠色中分布着红岩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国防教育基地。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3天,国民党将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200多名革命志士集体屠杀,烈士鲜血染红歌乐山。
“青山埋忠骨,柏涛颂英魂。”从嘉陵江边到橘子洲头,这部英雄史诗,依然激荡,深沉回响。八月盛夏,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举办的“寻找红岩发声人——红岩故事厅”第四期直播活动举行,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高艺嘉以线上直播方式讲述红岩先辈卢绪章的故事,获点赞无数。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质,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精神。漫步山城就会发现,“英雄之城”的国防教育因为融入了生活,所以落了地、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每年的6月5日,重庆上空都会拉响防空警报,纪念在“六五”大隧道惨案中遇难的同胞,林立于滨江路两侧高楼的巨型玻璃灯光幕墙上会打出“勿忘国耻”“红岩精神”“加油重庆”的字样。醒目的字体引得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仰望、沉思。
历史之痛,责任之重。重庆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始终不忘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北碚区梅花山下,有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园,这就是前不久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的张自忠烈士陵园。步入园中,一群学生在开展党团日活动,陵园中的每一株松柏仿佛都在告诫青年一代:勿忘历史、报效祖国。
像这样的国防教育基地,在重庆还有40余处。每年前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人数超百万。
红岩精神薪火相传,国防传统历久弥新。重庆借助红色资源搭建国防教育平台,还注重运用区域资源打造教育载体。他们依托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借助位于红岩村的重庆二十九中成立“红岩英烈班”,打造山城重庆的国防名片;与高校共同成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共建基地,让更多年轻人重温红岩烈士的学习成长经历;重庆军地多部门联合举办“让烈士回家”系列活动,走进红岩英烈的母校、家乡,将红岩精神传播到他们曾经学习、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重庆有多大,国防教育课堂就有多大。近年来,重庆出品了《重庆大轰炸》《大后方》《甲午大海战》等多部军事题材电视、电影、纪录片,举办“爱我国防”大型演讲比赛,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国防文化产品,丰富了国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革命英烈在这里孕育的红岩精神早已融入重庆永恒的精神丰碑。
防空洞里拓展国防功能
走在上山入地四通八达的“8D魔幻城市”重庆,总能在一道道坡坎上看到圆拱形的门,镶嵌在山体或岩壁中,那多半是防空洞。重庆的防空洞蜿蜒盘旋、密布山体,见证了重庆的风雨历程。而今,经过烽火岁月洗礼的防空洞已成为山城一道美丽风景。
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全国2/3的兵工厂内迁至重庆。这些兵工厂在修建时,大都建在靠山隐蔽的地方,分散修建,构设了防空措施。鹅公岩大桥桥下,一排排岩洞开凿于沿江的绝壁上,知名的“汉阳造”就掩盖在这样一片陡峭山势之下。
前线战事吃紧,后方生产不停。这些兵工厂迁至重庆后,很快投入生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产速度。为了支持前线作战,这些兵工厂几乎夜以继日地生产。大量武器弹药从防空洞里生产出来,源源不断运送至前线。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之中防空洞的国防功能又得到拓展。如今,汉阳兵工厂已被改造为重庆建川博物馆,在大大小小的24个防空洞中分布着八大主题展览。穿行在这岩洞石壁中,人们的思绪被带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铭记历史,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重庆建川博物馆的留言本上,浙江游客李卓昊这样写道。
现在,很多去重庆的游客都会去建川博物馆“打卡”。带着孩子来参观的九龙坡市民刘喻感慨:“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吸收国防养料,也让小孩从小树立爱国意识,了解我们国家、我们城市的历史。”
坐拥山川之险的重庆,可以迟滞日军的铁甲重炮,但空中却没有任何可以拒敌的倚仗。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手段之残忍、造成灾难之深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十分罕见。
在日军飞机轰炸重庆的几年里,“跑警报”“躲轰炸”成了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防空洞默默地守护着重庆的和平与安宁。连番的轰炸丝毫不能动摇重庆人民抗战的信念。在每一次空袭结束后,防空洞打开,重庆很快就又“复活”了。在持续5年多的轰炸之后,近百万的市民沿着石梯走出防空洞走向正在燃烧的城市,这是防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斗转星移。曾经护佑了山城无数生命的防空洞在时代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延续着重庆独有的风景。
夏天来临,重庆市人防办利用防空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开展“百日纳凉送爽工程”,让市民们在纳凉中了解应急疏散知识,将其作为宣传人防知识的窗口,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在三峡移民工程建设中,4个整体搬迁的县城均将人防工程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统建,防空设施完善配套。重庆市人防办平战处处长赵世海告诉记者,为提高“地下长城”的军事属性,一方面,他们利用山体防护层厚的特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抗力等级较高的专项人防工程;另一方面,他们依托人防工程,联合当地人武部常态化开展联演联训,进行全过程、全要素人防演练,增强人民防空意识。
重庆警备区结合担负的任务,多次组织协调市人防办、交通、医疗等部门和驻渝部队,开展城市人防演练,并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地面防空力量、水上防空设施等防空要素,构建水陆空一体化防空体系。
在和平年代的平战一体建设中,由防空洞改建而成的火锅店、商场、停车场、加油站成为重庆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
国防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
提起蜀道,今天的人们总能沿着曾经战火纷飞的山水间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历史演绎:战国时期,秦征服蜀地,以其作为战略后方以及水军总部,大量物资通过长江安全输送到各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落难蜀州,凭借蜀道天险,终获喘息之机,积蓄力量平复全国。
抗日战争中,得益于山路崎岖陡峭、水路水情复杂,“陪都”重庆形成天然的交通屏障。现代战争更加依赖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那么,在建设现代国防的征程中,重庆大后方的优势安在?
“重庆直辖20余年,山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重庆市交通战备办公室领导介绍,借力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东风,重庆初步形成东西南北四大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加之特殊地形造就城市立体交通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8D魔幻城市”。
走出防空洞,沿江而行,我们可以看到李子坝轻轨站外许多游客举着手机拍摄“轻轨穿楼”的一瞬;朝北望,嘉陵江里轮渡在汽笛声中缓缓起航;向西行,过江索道飞跃长江天堑……
在重庆,千万不要相信你的常识,虽然你在路上,但你也可能正处于一栋楼的楼顶;在重庆,你可以体验同时从桥下、楼上、立交桥上穿越的感觉……
“‘8D魔幻城市’交通按下快进键,除了方便市民出行、加快周边地区经济协作外,也必然会推动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的国防交通建设。”谈及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带来的便捷,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武部部长沈俊波感触颇深。以前石柱县拉动民兵应急分队到重庆主城区用时长,重庆沿江高速公路通车后,只需原来1/5的时间就能到达,真正实现了快速动员。
近年来,重庆警备区多次与市委市政府对接,协调将国防动员建设等纳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统筹部署落实。“十三五”规划中的8个交通战备建设项目全部如期完成。下一步,他们还将会同军地相关部门,抓紧编制“十四五”交通战备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让交通战备建设在起步之初,就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目前,重庆军地正在对以“三港两枢纽”为核心的军民兼容交通战备体系加大适应性改造,全面增强水陆空应急输送、兵员投送能力等6方面重点工作。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古时重庆修建17座城门作为城市边界,为城内百姓抵御战火。如今,曾经的城门已经不在,但全民国防的意识已融入山城百姓的生活点滴,在3000余万重庆人民心中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防线。
多维城市,立体国防
■左庆莹
在重庆,长江、嘉陵江浩荡奔涌与大山回旋;缙云山、中梁山纵横交错与江河拥抱,山与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重庆的“两江四岸”,是城市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着重庆的城市气质,更承载着国防功能、城市变迁的厚重底蕴。
“美食美景美人”是游客们对重庆的美好印象。在山城寻访,很容易感受到重庆人敢闯敢拼的气质和火爆坚韧的性格。可以说,重庆的气质煮在沸腾的火锅里、唱在川江号子里、藏在梯梯坎坎里,也烙印在铺展的历史中。
重庆控扼长江、嘉陵江,为川东咽喉重地,战略地位突出。抗战时期,重庆这座古老的城市成为大后方。大量人口涌入重庆,内迁高校半数有余,重庆防空洞内隐蔽着众多兵工厂。
“举目四瞩,漫山烽火,遍地腥氛。”面对破碎山河,重庆人民挺直脊梁、坚守后方、强援前线。一代代重庆人前行的足迹,镌刻着这座城市艰辛奋斗的历程。
“一玉口中国”——汉字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诠释了国家的“国”字。在古人心中,“口”犹如国家的城墙,牢牢守护着国中之玉。国防的价值,就是要守住这道防线。
抗战期间,空中的飞机轰鸣声,曾是重庆城里最令人心悸的声音,地处祖国腹地、西南一隅的重庆,却要时刻防御空天威胁,其遭受日军大轰炸的悲惨历史至今仍令人心痛。
未来战争,战场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网多维扩展,前线和后方的概念早已模糊。“国”的安宁,不再只系于四周的“口”。今日之国防,不能再以二维视角视之,应跳出平面投向立体多维。炮弹飞不到大后方的观念早已过时,战场离我们很远的麻痹思想必须破除。
鉴史观今。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置身事外。从边海防城市到内陆腹地,须臾不能淡忘国防,更不能忽视国防建设。只有居安思危,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加强城市国防建设、支持军队发展,才能真正筑起维护和平的铜墙铁壁。
有学者认为,重庆是一座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长起来的城市。也正是这样山险水急的环境,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有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英雄气概,让他们在面对艰难时更侠义、更倔强,也更拼搏。
位于重庆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地标——“解放碑”,就是在日军轰炸留下的最大弹坑上建起的。今天,重庆儿女不断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重庆的红色旅游、国防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都凸显着独特的城市气质。
今天的重庆人,依然保持着果敢利落、敢闯敢拼的特质,他们正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和建设国防的澎湃之情,一往无前地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