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军区探索建立“1+4+1”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协作体系
区域“联”起来教育“火”起来
精干力量共建精品课程共享精华资源共用
甘肃省军区第4教育协作区的现役官兵、文职人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胡顺顺摄
本报讯南丁红、记者郭干干报道:“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就是从这里飞向太空……”近日,甘肃省军区第4教育协作区组织现役官兵、文职人员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走进航天城喜迎二十大”教育活动。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军分区的上百名人员,同上一堂现地教学课。
省军区领导介绍,今年年初,着眼解决各军分区师资力量、教材教案、场地设施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该省军区划分协作区、成立讲师团、打造精品课,探索建立“1+4+1”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协作体系,着力实现精干力量共建、精品课程共享、精华资源共用。
“1+4+1”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协作体系,即1个省军区教育协作中心,4个军分区层级教育协作区,1个休干机构教育协作区。省军区教育协作中心由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牵头,负责统筹规划、推广经验、跟踪督导、解决难题。14个军分区(警备区)按就近就便原则划分成4个协作区,协作区牵头单位由省军区教育协作中心指定,每年轮换一次,带头组织思想调研、备课示教、教员培训、巡回辅导等。休干机构教育协作区由干休所组成,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牵头,负责统筹休干系统政治教育工作和老干部资源抢救性挖掘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协作要求任务各家担、教案分头拟、教员轮流讲、成果一起用。比如,要准备某项‘教育套餐’,A协作区负责做‘回锅肉’,B协作区负责炒‘豆芽菜’……最后大家端到一个桌上。”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朱永裁用形象的比喻解释道,这一教育模式更有利于盘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果、实现优势互补、破解教育难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协作方案》中,记者看到:教育协作区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分析部队教育形势、协调解决矛盾问题、修订完善协作措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库,每年遴选4~5名金牌教员组成讲师团,军分区层级讲师团成员中的师职主官比例不少于50%;跨区域、跨军地建立党史军史大讲堂、红色教育基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朋友圈”,推动形成军地合力、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格局。
陇南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程洪玺介绍,目前,省军区教育协作中心推出了《让青春在时代奋斗中闪光》《全家福里的信仰传承》《赤胆忠诚担当强军重任》等一批精品教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俄界会议遗址、会宁会师楼等红色教育资源实现互联共享,多部官兵同上一堂课的场景成为常态。
“协作课堂”精彩纷呈,“自主课堂”亮点频出。天水军分区发动基层官兵、文职人员上讲台,讲身边人身边事,增强教育感染力;酒泉军分区遴选8名优秀人武部领导为基干民兵精心授课;临夏军分区将国防教育平台纳入教育区域协作,让更多优质国防教育课走出“资源库”、飞入“百姓家”。
区域“联”起来,形式“活”起来,教育“火”起来。进入夏季,民兵集训火热展开。教育协作区结合岗位练兵、比赛观摩等时机,组织优秀民兵登台传经送宝。会宁县基干民兵杨婷说:“登一次台,多个单位同步观看,授课人倍感自豪,有效激发了民兵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